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 个人中心| 无障碍| 关怀版
黔东南州“六个一”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民教育
2022-01-12 14:30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年,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组建一套专班。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根本保证。全州各学校纷纷组建领导专班,成立工作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育教学任务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在工作安排上召开专题会议,在工作推进上制定专门方案,对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实现途径进行细化量化。由校长具体牵头,做好师资队伍德育考评,统筹相关学科教师力量,培育组建专兼职师资团队,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确保师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展一堂培训。教师是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线,教师的理解决定着学生的认知。近年来,全州各学校通过培训不断加深教师对民族政策理论、民族团结知识的掌握。锦屏县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培训达12600余人次,并为各校配齐思政课教师,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穗县教科局组织中小学骨干思政教师集中培训,受训教师返校开展培训,实现思政教师培训全覆盖,受训教师达454名。

  完善一门课程。课堂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一门优秀的课程能够有效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团结信念。剑河县城关一小从国家三科统编教材出发,结合道德与法治、音体美等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这些科目进行统筹教学,通过找出融入点,明确融入内容,编制融入图表等方式要求教研组统一备课,让每位老师在课堂中做到有机融入,目前学校已组织教师完成一至六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等五个学科204个可融入点的整理,打造了《端午粽》(一年级语文)、《幸福一家》(二年级美术)等12节示范课。

  举办一场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师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补充作用。台江二中举办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  胸怀祖国共创辉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通过绘画、合唱、演讲等活动和迎面接力、拔河、跑操等比赛,深化拓展德育内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天柱县第一幼儿园围绕召开一次民族团结的教师座谈会、读一本民族团结的主题书籍、“看百年瞬间”“唱响红歌”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强化师生民族团结意识。

  搞好一面展板。优雅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潜移默化中能够不断加深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岑巩县利用学校的护坡墙体刻画农耕与礼仪的生动画面,又通过购置花盆、水缸等用具体验传统农耕种植,把“拾起农耕记忆,传递祖辈勤俭”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德育教育、劳动实践相结合,以农耕文化、礼仪教育凝聚民族精神。施秉县通过学校LED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制作和悬挂  “民族团结进步从小抓起”“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等宣传标语,利用黑板画、板报、走廊等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民族团结故事,在广泛宣传中提高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汲取一方特色。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全州各学校通过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融合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路径。天柱县瓮洞镇小学少年宫成立“黔东南州苗族武术训练基地”来传承苗族武术,又组建民族歌舞社团将“侗族大歌”“芦笙舞”等歌舞教授给广大师生。剑河县城关一小将苗族“水鼓舞”引进校园,与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融合后编成《水鼓舞健身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感受一方民族特色,在体会民族优秀文化中加深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