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 个人中心| 无障碍| 关怀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要闻
用非遗瑰宝唱响红色史诗 ——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亮相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2025-09-28 09:41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9月26日,由黔东南州倾心打造的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在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璀璨登场,以浓郁的民族艺术语言,完成了一次跨越九十载的深情回望与精神传承。

该剧深深植根于黎平会议这段关键历史,在虚实交织的叙事时空中展开诗意的表达:一条线索回到1934年,红军途经黎平,纪律严明、救苦助民,侗族青年郎固、望拐深受触动,毅然追随革命脚步;另一条线索牵引至当代,文旅主播美月与红军后代家伟因一面凝聚三代人记忆的红军旗相遇黎平,共同踏上寻根之旅,见证昔日战火之地已化作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两条线索遥相呼应,生动勾勒出红色基因的绵延不绝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内涵。

剧中多个情节感人至深:红军初到,百姓因误解纷纷躲避;村寨遭火,战士无畏冲入火海救援;敌人毁桥,侗乡群众拆下自家门板,与红军携手一夜架起“红军桥”……这些源自真实历史的情节,经过艺术的凝练与升华,仿佛一扇窗口,让观众窥见那段风雨交加却充满希望的岁月。

“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融合了多舞台、多民族、多角色的艺术语言,在舞台上和谐统一,极具感染力。贵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令人震撼,我们仿佛穿越历史,切身感受到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更加懂得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观众陈丽感慨道。

“作为一名侗家儿女,从开场第一幕起,我的眼眶就湿润了。红军的不易、侗族乡亲的真诚,特别是众人合力搭桥那一幕,让我热泪盈眶,深受触动。”观众陆红引动情地说。

为打造精品,该剧创作团队多次深入黎平侗寨采风,搜集大量素材,反复打磨剧本,使全剧既有侗乡淳朴风情,亦具史诗般壮阔气韵。剧中多数演员来自本地侗族群众,他们以母语演绎,情真意切,打动人心。“我们几乎突破了极限,每一位演员的表演、唱词、对白都饱含深情。演出结束时,听到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我们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主演杨正成言语中难掩激动。

该剧打破传统侗戏多取材于传说与爱情的窠臼,将红色叙事融入非遗形式,实现主题与艺术的双重创新,让革命精神在侗戏的旋律中焕发新生。

“侗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平又是红色革命老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融合,让红色文化与侗族文化交相辉映,得以更好地传播与传承。接下来,我们计划开展全州巡演,让更多人了解黎平会议,认识黔东南,走进侗乡黎平。”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钟声丽表示。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者 吴义环 吴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