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始建于光绪30年(1904年),是一所百年老校。2007年国家西电东送“十五”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关闸蓄水后,由柳川老县城迁入新县城革东镇,校园占地面积246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077平方米,开设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9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06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93%。在校教师15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4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94.9%。专任教师中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双百工程”省级名师培养对象1人,州级骨干教师13人,州级骨干班主任2人,县级骨干教师25人;建有州级名校长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各一个。
2020年被省民宗委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21年被省民宗委评为“全省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经验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立机制,提供保障
(一)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工作落实。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为主抓,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领导机构。例如:党支部负责做好宣传和师资培训等工作;教导处负责学科教学融入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好教材融入点的挖掘、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教案的督促检查、研讨课和示范课的打造等;少队部负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队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设计,并做好各班辅导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巧妙融入在活动中的方法和技巧培训。
(二)纳入发展规划,建立考评机制。为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在该校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开展,该校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制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该校根据各部门、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要求,制定了《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考评方案》,为深入推进此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把教师学科教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况纳入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考评;把各班辅导员在活动中的融入教育情况纳入辅导员常规工作进行考评;把各部门开展铸牢教育情况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的管理分值来考评。
二、打造校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LED显示屏、宣传栏、黑板报、学校网站等制作和悬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宣传标语,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提升教师和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效能
(一)编制好学习材料。为了让老师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该校编制一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材料,印制了200册,分发给该校每一位教师,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写心得体会,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开展专题研讨课。该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以“探讨学科教学如何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的语文、道法、音体美研讨课,每个教研组每学期不能少于一节,任课教师都参加了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老师对学科融入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打造示范课程。该校在各教研组研讨课的基础上,打造了《端午粽》(一语)、《黄继光》(四语)、《尊重他人》(六道法)、《幸福一家》(二美)、《爱唱歌的小杜鹃》(三音)等二十节示范课。老师们通过示范课的学习、观摩,掌握了课堂上融入教育的最佳时机,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田。
(四)抓实校本培训。该校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增强老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能力和方法。如:教导处组织的教师“普通话培训”“怎样在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少队部组织的“如何在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校本培训。
四、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渠道作用
该校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为此,该校为了抓好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体育、美术这些学科的统筹融入教育,首先是找出这些学科教学内容中适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入点,明确各融入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然后将各册教材的融入点编制成一览表发给各教研组;最后要求教研组集体备课、统一教案,让老师在课堂中做到有机融入。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教研组和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目前,该校已经完成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五个学科可融入点的整理。其中语文科有57个融入点(上册31个,下册26个),57个课时;道德与法治科有48个融入点(上册24个,下册24个),48个课时;音乐科有51个融入点(上册28个,下册23个),51个课时;体育科有13个融入点,13个课时,美术有35个融入点(上册23个,下册12个),35个课时。
五、打造主题活动,开拓融入渠道
(一)打造“识五旗、铭五徽、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主题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增进各民族“五个认同”,为了将“五个认同”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灵,该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打造“识五旗、铭五徽、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的主题活动。该校德育处将“识五旗”“铭五徽”“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内容做成PPT课件,组织全校所有班级开展相关主题班队会活动,加深学生对“五旗五徽”的认识,将“五个认同”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灵。
(二)丰富日常主题活动,提升教育成效。该校不断丰富日常主题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到“开学第一课”“主题班队会”“升旗日”“民族团结进步月”“文化艺术节”“推普活动周”“开笔礼”“建队日”“读书节”“少代会”“重要节日”的等活动中。2021年组织开展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精神”“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识五旗铭五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班队会;4月初,在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精神”主题队会、祭扫烈士墓、寻找先烈英雄事迹手抄报比赛、红领巾广播站每天讲述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等活动;4月至5月,在该校第六届读书节系列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书香黔贵·中华经典阅读”“中国的春节”为主题的手抄报评选、“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主题教育读书、“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6月,艺术节组织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汇演”;7月,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中组织学生画党旗、党徽绘画比赛;9月,第24届推普周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主题班会、“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普通话”等活动;10月,开展“迎国庆感党恩”绘画、手抄报比赛;11月,召开少代会;12月,组织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活动绘画、手抄报、征文比赛。通过系列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向深入。
(三)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集体生日”活动。该校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以“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为契机,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意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该校现有留守儿童48人,该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开学初,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活动,生日会上,老师们给“小寿星”戴上生日帽,“小寿星”们点燃了生日蜡烛,许下美好的心愿,师生们同唱生日快乐歌,小生日,大感动,整个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快乐和温馨。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品尝蛋糕,共同分享生日的快乐。通过这些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拉近了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情感距离,对于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学会感恩,形成健全的人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融合提炼教育新路径
剑河县苗族“水鼓舞”是首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是全国最为独特的舞蹈之一,它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该校成功将其引进校园,上升为课题研究,多次获得省州教学成果奖,并编成《水鼓舞健身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该校将通过不断地探索,使“水鼓舞”文化成为该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路径。
七、同育民族之花,共建和谐校园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该校形成了人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氛围,确保学校得到和谐发展;使该校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各级领导的好评。如:2019年在黔东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时,该校作为一个示范点,在接受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副司长李钟协、国家民委舆情中心主任赵至敏的调研检查时得到很高的评价;2020年作为贵州省开展“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单位,在接受检查时,得到全国政协委员、司法部原副部长刘振宇的充分肯定;2021年4月国家民委教科司二级巡视员王宏晓、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丽曼、国家民委教科司综合处副处长李然、省民宗委党组副书记魏华松、省民宗委文宣处处长曾玲、省民宗委文宣处一级主任科员尚灵弢组成的调研组到该校调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调研组对该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2020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黔东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先进集体”,该校校长胡林忠、副校长都晓华被评为“黔东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被省民宗委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21年被省民宗委评为“全省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副校长姜浩被州委、州政府表彰为“黔东南州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