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 个人中心| 无障碍| 关怀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动态
黔东南州麻江县第二中学:三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11-03 09:00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黔东南州麻江县第二中学总用地面积为1655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0721平方米。学校有行政综合图书楼1栋,学术报告厅一个,科技楼2栋,艺术楼1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4栋,风雨操场和体育运动设施等。现有教职工242人,其中高级教师75人,中级教师150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州级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等22人,县级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等34人。



  近年来,麻江县第二中学立足实际,秉承“合以致远,融以共进”校训,注重道德修养,追求广博学识,树立远大志向,发奋图强,严谨办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各个方面,让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进学校,民族文化进课堂,真正使学生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理念,为创建和谐校园注入新鲜血液。



  一、荟萃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红色教育激发“接班人”责任意识。配齐配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15名,以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活动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学科教学中,大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精神谱系。先后组织全校师生 500人5次到烈士陵园、凯里党小组在麻江活动旧址、麻江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麻江县非遗创意工坊、麻江蓝莓创意工坊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及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激发“接班人”责任意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把“合以致远,融以共进”的校训融入到学校日常,注重道德修养,追求广博学识,树立远大志向,发奋图强,严谨办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仁义礼智信”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各阶段,将《论语》《孟子》“孝亲爱国”“重义轻利”等仁民爱物、家国情怀的经典国学纳入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并将民族歌舞、手工艺制作、农民画等优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双减”内容,寓教于乐,大力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享,不断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树牢民族文化自信。重点围绕党的创新性政策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等教育内容,引导各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三个离不开”“五个共同”的基本常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关、历史观和文化关,坚定文化自信。截至目前,主题班队会已开展20余节(次),受教育师生0.34万人次。

  二、创新共同体实践,升华“五个认同”情感认知

  (一)搭建共同体培育载体,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积极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阅读比赛、征文比赛、校园广播开展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宣讲,在“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建队日及“五四” “一二九”的入团仪式上开展队旗队徽、团旗团徽的相关知识宣传和普及。在清明节组织少先队员及共青团员前往县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通过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开展书法、绘画、文艺节目表演等方式普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加强青少年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增强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



  (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牢中华民族沟通桥梁。大力实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行动,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作用,将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示范校创建与提高师生素质、提升教育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结合起来,并开展“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普通话”等主题班会及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提升全校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全面提高全校师生的基本素质和素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



  (三)培育三交融合新业态,外化责任担当行为。举办感恩教育、伟人励志故事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心理差异和沟通障碍疏导、预防校园性侵等教育讲座52期。大力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积极搭建家校共建平台,密切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家长、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推进各民族教师、家长、学生的融洽与和谐、共同提高和共同进步。开设有“高脚竞速、板鞋”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建有苗族芦笙、葫芦丝、古筝、刺绣、蜡染、陀螺、书法、蹴球、民族舞等民族特色社团。聘请龙山镇龙山村民间武术师教授武术,训练学生强身健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积极传播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理念,引导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大力激发各民族师生“三交”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社团活动等方式推动陀螺、蹴球等民族体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各族青少年形成智慧化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进而转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行为。



  三、 聚焦成长激励,拧紧凝心聚力绳

  (一)倾力关爱特殊群体。为280名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安排老师一对一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强化对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等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专项帮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针对13名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安排39名教师为残疾学生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让残疾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强化教师队伍培训教育。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教师论坛、二级培训等形式组织全校230名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培训。积极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教师,培养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骨干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班主任培训2期65人,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力,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表彰激励。大力开展学生、教师的评先争优活动。学校定期举行表扬大会,为学习成绩优异、进步显著、品德高尚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如书籍、文具等,让他们在全校师生面前感受到荣耀。其次,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等渠道,展示优秀学生的照片和事迹,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的上进心。还设立各种奖项,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校园之星)195人和先进班级21 个,授予130人先进少先队员称号,授予325人三好学生,500人五好学生,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展特长。课堂上,老师及时给予学生口头表扬,肯定他们的积极表现和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给优秀学生安排一些特殊任务或担任小助手,让他们发挥带头作用,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通过这些方式,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激励学生为民族复兴等宏大目标而努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