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 个人中心| 无障碍| 关怀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动态
民族村寨搭台 特色产业助力 丹寨县“五润五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
2024-08-21 10:32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州西部,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7.93万人。全县共有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6.1万人,占89.8%,是一个汉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县。境内民族风情浓郁,有1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拥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丹寨县被命名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

近年来,丹寨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村寨搭台,特色产业“唱戏”,“中国丹寨非遗周”助力,创新“五润五心”工作机制,全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高度团结,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思想泽润、旗帜高举,全县人民一心向党

丹寨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是加强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中学习会议精神纳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议,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各级各类培训的必修课程,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各级党组织活动中,创新“主政课”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认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积极为创建工作贡献力量。是打造教育基地。在县委党校、中小学校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在全县“八进”创建领域,建设互观互学示范点28个。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培育327名宣讲员组成的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团队,宣讲好“一条主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等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帮助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突出模范带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县285个创建单位,创建命名率87.4%。其中,获得命名国家级1个(万达小镇),省级11个,州级143个,县级94个。获得省级表彰模范个人9人,州级12人,县80人。是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丹寨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八进”活动实施方案》《丹寨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推进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创建工作重点目标任务,细化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责任。建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乡、村党组织书记、县直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听取推进情况汇报、谋划工作、破解难题,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县乡村三级联创、统战民宗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政策惠润、四化同步,党政军民同心筑梦

坚持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将新型工业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第一工程,围绕装备制造及硅系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以打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领航版和装备制造升级版为目标,编制完善“一图三清单”,加快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园、高端风电装备集群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延链。2023年共引进企业20家,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9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7.7%。开发区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稳定就业3900余人。二是农业根基持续夯实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各民族群众团结互助,联动增收的重要举措,围绕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进茶叶、蓝莓、中药材“一主两辅”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接民连心”。万达茶园采取“认领”的方式,全国1.3万名人士认领8566.3亩茶园,年收4197万元,全县蓝莓基地3万亩、茶叶基地12万亩、林下中药材13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 “丹寨蓝莓”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丹寨被誉为“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是文旅提质稳步提升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旅游产业化。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全力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丹寨万达小镇与周边景点景区联营合作模式。丹寨万达小镇获省委书记徐麟评价为“‘无中生有’的现象级作品”。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广应用全国首个景区AI导游,深入开展“十百千”网红培育,采取多渠道多元化方式不断提升“度假到丹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县2023年接待游客860.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75亿元。是产城融合全面深化推动“城区+开发区+万达小镇”城镇发展规划有序实施,推进“路”“产”“城”要素保障,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各族群众幸福融居,吸引进城购房落户近30000人。通过主攻“四化”,近五年新增就业1.56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13万人次,全口径劳动力就业43.05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就业37.55万人次;59696名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1103元、14082元,年均分别增长6.4%、9.2%。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美好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文化滋润、传承发展,各族群众齐心归聚

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凝心铸魂,借助非遗之乡文化积淀,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弘扬民族非遗文化“中国丹寨非遗周”连续举办三届并永久落户丹寨,在2023年举办以“非遗·在时尚中闪光”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汇聚全国15个省市区共141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贵州日报等32家主流媒体到丹寨开展集中报道,非遗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8.65万人次。苗族蜡染、皮纸制作2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非遗周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将本土非遗与全国非遗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把鸟笼、银饰、蜡染、刺绣、古法造纸等非遗文创产品推向市场、走向世界,带出了一批非遗工匠,带强了一批民贸民品企业,带动了一批少数民族群众稳岗就业,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增收的新途径。二是守护民族记忆。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当代价值,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苗族贾理》,推出苗族迁徙故事大型情景剧《锦绣丹寨》,涌现出了《苗疆咽喉丹寨探秘》、《苗族贾师的故事》、《幸福的时刻-丹寨苗族情歌选》等民族民间文学,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内涵植入银饰、蜡染、刺绣、古纸等民族文化产品中。三是办好民族节日节庆。丹寨依托丰富的民间民族活动,举办苗年、翻鼓节、吃新节、牯藏节、踢毽节、锦鸡文化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三交”共融。如,扬武镇扬颂苗寨每年农历10月举行祭祀中华始祖蚩尤的“祭尤节”,以跳芦笙舞、颂苗族“贾理”的方式欢迎国内外游客。四是开展推普兴乡行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蜡染技艺培训,对全县500多名存在通用语言障碍的农村妇女进行培训,把“指尖技艺”更好转化为“指尖经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如扬武镇排莫村的画娘杨而郎,右手臂断缺,听不懂普通话,从未出过所在乡镇。她到民族资金项目扶持的宁航蜡染公司做画娘参加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不仅学会了普通话,蜡染技艺也得到提高,每月收入4000元,并代表公司、代表丹寨到四川美院、广西艺术大学等院校开展蜡染技艺的授课,成为院校的客座教授。

三交恩润、互助发展,山海相依真心相连
   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相依相连。一是建好非遗特色小镇,搭建“三交”平台依托万达小镇作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国4A级景区以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这一高地,深化“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民族手工、民族文化、民族活动融进景区,大力宣传“度假到丹寨”旅游品牌,近年来,举办中国丹寨非遗系列活动、斗牛大赛、新春大庙会、杜鹃花旅游节、映山红音乐节、儿童嘉年华、万人长桌宴、西瓜节、祭尤文化节、苗年文化节、春耕大典、丰收大典等文旅活动,万达小镇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与全国各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建立了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友谊。在万达小镇招募有一定社会资源和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到小镇任轮值镇长。先后聘请奥运冠军邓亚萍、载人航天测控专家刘云飞、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郭义柱、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审计署审计长-格梅丘·戈达纳,等等。先后有122位“镇长”到丹寨万达小镇履职。通过轮值镇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发力,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格局,并推动地球村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业以来,共接待游客4179余万人次。二是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拓展“三交”空间把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样板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投入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6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打造卡拉银匠村,投入530万元建设石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古纸研学园,配套民宿等,目前两个景区已形成了一个集工厂生产、教学、研发、培训、展示、住宿、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族特色产业平台,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成为招商的热土。如 2023年,广州馥滢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张云宇、四川服装设计师苟梓馨“情定卡拉”喜结连理,成立文创公司,走出了传统与尚结合,本地非遗与外地非遗结合,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抱团的民族产业发展新路子。三是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青少年“三交”实施小学进集镇、中学进城区集中办学计划,让农村地区各族学生融入城镇生活,共居共享、共学共乐。组织开展夏令营活动496期21700余人次,促进县内外各族学生互帮互助互学。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组织1000余名志愿者开展活动200余次,选派36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基层一线工作,各族青年志愿者与社区(村组)群众打成一片,亲如一家。依托与广州南海区对口帮扶优势,加强跨区合作,积极组织开展青年线上线下跨区交流活动,选派年轻干部、教师、医生等41人次到南海区跟岗学习,举办交流培训191余期,培训12301万人次;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12场次,开展技能培训86期2238人次,向广州南海区企业输送劳动力860人次。四是实施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推进民族融合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推动外来人口本地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区人口集聚。把金泉街道建设成为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街道,12838人搬出大山入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成为新市民。把辖区企业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浙江汉族女企业家宁曼丽,到丹寨学习蜡染技艺,创立了贵州丹寨宁航蜡染公司带动苗族妇女就业,现有员工178人,建档立卡76人;订单带动8个村,画娘130人在家中靠蜡染增收,人均增收8000元/年。全县民营企业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稳定就业13120人。

法治浸润、团结和谐,城乡居民心心相应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村(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法治保障、自治强基、美治添彩的“治融合”模式,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水平。一是法治宣传夯基础。全面贯彻落一法两规定加强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加强民族关系分析研判,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2023年开展法律宣传20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600余件,干部入户宣传27043人次,发现问题333件,解决问题333件。整治保障利长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盗抢骗”、“食药环”等领域犯罪行为,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0万余元。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工作机制,集中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的重信重访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兴仁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表彰。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安全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是自治强基增活力。积极推广“合约食堂+红白三条”模式,2023年以来全县共减少各类酒席2200余场次,简办红白喜事2700余桌,减少费用39万余元。兴仁镇摆泥村、南皋乡石桥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贵州省2023年“乡风文明·巾帼行动”现场观摩会在丹寨召开。把苗族贾理作为民族事务治理的创新实践,在乡村振兴、移风易俗、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民生事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实施安置区“楼管委+”“积分超市+”等治理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金泉社区获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实现了群众乐意、社区中意、社会满意的共赢效果,激发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力动力。是美治添彩展新貌。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大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08,县城及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持续推进城镇“四改”项目建设,改造完成老旧小区5个、棚户区200户、背街小巷8条、燃气管网2.51公里、雨污管网9.32公里。整治空中管线“蜘蛛网” 6.72万米,开展乱停乱放、油烟和噪音污染等整治,推动城市功能更完善、基础设施更健全、人居环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