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施秉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加强广大青少年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四个举措”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精彩绽放,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一是开展示范创建助推民族文化。制定印发了《施秉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八进”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积极指导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截至目前,县一中、二中、一小、二小、三小等12所学校成功申报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护民族文化。近年来,大力实施民族文化项目,支持县第五小学、县民族中学、杨柳塘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资金共21万元。为学校添置芦笙、木鼓、铜鼓、刻道棒、笛箫、民族表演服饰、座椅板凳等教学用具以及开展宣传教育、氛围营造等工作,丰富了校园民族民间文化,让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是挖掘师资力量传播民族文化。结合施秉民族教育资源,对接民族教育“双百工程”建设项目,打造了县民族中学民族教育“双百工程”项目学校,创建了省级民族教育“双百工程”工作室1个,“双百工程”示范校和工作室的创建,引领着全县民族教育全面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组建一批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邀请非遗传承人、本地民间艺人龙再成 、吴通贤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讲解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普及民族民间文化,让广大青少年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四是融入学校课堂实践弘扬民族文化。选定县民族中学、杨柳塘镇中心小学、马号乡黄古小学作为我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试点示范学校,将苗族大歌、飞歌、酒歌、木叶等纳入音乐课;将板凳舞、踩鼓舞、芦笙舞、草把龙等纳入体育课;将刺绣、剪纸等纳入美术课。鼓励具有民族文化特长教师开设民族民间课程,如县第一中学吴光龙、吴诗琪老师将民族歌曲纳入音乐课程;县民族中学吴寿敏老师将芦笙舞、板凳舞、剪子等纳入教学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表演,在我县开展的各项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们精彩的表演,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
如今的施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互促共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