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以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态”教育基地为抓手,以天柱县三门塘景区为主阵地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景区景点,推动新时代天柱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景区建设,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条件。一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目前,三门塘已成为“家风”研学教育基地,三门塘景区所在村寨三门塘村是天柱县第二批中央资金扶持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得资金240万元,重点建设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紧抓景区建设,彰显民族文化内涵。配齐硬件,完善旅游综合功能是关键。三门塘前后共投入资金约2亿元,在各级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共完成砖房、木房装饰140余栋,道路石板硬化5000余米,卫生厕所改造180余户,安装景区路灯200余盏,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景区凉亭、休闲长廊、古歌广场、文化广场、歌舞表演场、家规家训教育基地等建设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共有“拦门酒”、竞技广场“乡愁童趣展示”、家风研学楼、家文化陈列馆、农耕体验、水榭歌台情景剧表演、河边木排表演、刘氏宗祠成人礼表演等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
(二)打好文化牌,坚持以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三门塘现存的古碑、庵庙、宗祠、桥亭、民房、街道和民间歌谣、传说故事、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乡土建筑等多种载体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耕读文化、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融合的明显痕迹,构成了三门塘特有的多元文化现象。一是用好三门塘由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标本”。历史上最早是尹姓到这里开发定居,然后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等姓氏,后有王、吴、刘、谢、蒋、李、彭、袁、印等19个姓氏的多民族聚集,数百年来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随着三门塘景区的逐渐建成,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来自四方的游客络绎不绝。三门塘村世世代代具有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身着民族盛装的少女们伫立寨门,唱着一曲曲热情洋溢的劝酒歌,一碗碗甘醇的米酒迎客来。唱得客人如醉如痴,热情欢迎的歌声,体现了各民族间浓浓的情谊,感受各民族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俗风情,让民族团结教育扎根于游客心中。二是用好宗祠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现存的刘氏宗祠、太原祠建造风格融合各民族建造式样,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有西方文化。刘氏宗祠是三门塘现存的三座古建筑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宗祠建筑,是三门塘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吸纳的佐证,中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教授到三门塘考察后作出了这样评价:“三门塘是贵州的小上海”,可见当时各民族的融合发展。三是用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碑记”。三门塘依托清水江水运及地理优势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在明清时期发展成水上运输码头,水运畅通,木商云集,便成为繁华重镇,是历史上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全国各地来此经商,各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未发生过民族矛盾纠纷。三门塘有各种古碑300余块,石碑分别记载了三门塘各民族村民从明朝到清朝几百年来集资修建义渡义船、架桥修路等事件。四是打造家风馆,传承民族文化好声音。三门塘村历来有浓郁的家风文化,一代代家训家规教育当代,启迪后人。三门塘以此次景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掘家风文化,打造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家风文化陈列馆,让优秀的民族家风文化得到传播与传承。五是修建民俗风情浓厚、别具一格的民宿,观侗寨民俗风景、品清江北侗文化、听农家趣味夜语、尝侗家特色小吃,修养身心、怡乐安神。走好田园路,规划建设朗江农业公园。唱好民族歌,大力策划和包装“四十八寨歌节”,唱响世界歌会品牌。天柱县围绕“旅游活县”战略,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高端化、精品化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引进战略投资主体,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建设成为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打好示范牌,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态”教育示范基地。一是以“六个一批”为工作抓手,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推进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向纵深发展。打造三门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旅游融合发展,收集整理、讲好三门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借助旅游发展宣传好天柱县民族团结故事。二是强化宣传,深入推进,提升创建工作影响力。充分利用景区主要街道、出入口、高杆广告牌等,张贴悬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标语60余条,营造了从城市到农村抬头可见、随手可学、处处可感受到的民族团结宣传氛围。编印宣传资料制定宣传用品,强化宣传教育吸引力。先后印制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手册》1000余册,印制了印有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口号的围裙、购物袋等物品,在日常宣传中发放。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三门塘景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吸引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展示厅,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和民族文化长廊,以“四十八寨歌节”为载体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团结内容融入景区的开发建设,有力增强了三门塘景区示范创建工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