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麻江县以留住“乡愁”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发展为抓手,鼓励引导党员致富能手、非遗文化传承人、乡土人才等积极创办企业,通过“党建+企业+农户”的模式,加大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引水蓄水”,积极解锁民族文化传承致富的新密码。
在麻江县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车缝、染布、充棉等各个工序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50多个搬迁群众有说有笑的忙碌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承载着各民族的记忆和乡愁,把民族文化的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最现实、最普惠的有效路径,是东西部协作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有效可行途径。”麻江县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天宇自豪的说。刘天宇是麻江县招商引资的青年人才。2020年,在麻江县各项招商政策的支持下,他在麻江县后坝移民小区成立四家刺绣工坊,产品远销浙江、江苏、广东、四川、湖南等地,稳定带动绣娘200余名就业,并扶持带动民艺学院勤工俭学大学生200余名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制作。
以组织为纽带,积极引进“立体文化人”等人才资源、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等联合优势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更多的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强化民族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文化资本的优化利用,积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这是麻江县贯彻落实“旅游产业化”的一个手段。
麻江县非遗文化传承人赵通秀领头创办的“畲族文化传承基地”采取“订单式”培训等方式,“1+N”带动30余名固定绣娘就业,年收益达30余万元。
麻江县青年人才、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县政协委员领头创办的“贵州省正秀草本非遗文化有限公司”创新销售渠道,以线上平台销售、直播带货、推荐员分享及线下头疗体验店销售等方式,辐射带动2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0000元。
为不断提升麻江县民族文化传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麻江县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公司到外交流学习6次,并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佛山市等地专家前来探讨交流4次。
目前,全县重点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企业7家,预计收益800余万元。通过产业帮扶、技艺创新、销售宣传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发民族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助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