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 个人中心| 无障碍| 关怀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要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风雨同舟·团结同心特别报道 |榕江大厨房”变“前线补给站”一座城 一群人 一条心
2025-07-04 11:39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榕江大厨房”变“前线补给站”

一座城 一群人 一条心

□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缪富霞

杨文静 蒋承羲

编者按:

自6月24日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从江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遭遇洪灾,全国救援力量星夜驰援,各族群众并肩奋战。在这场抗洪救灾斗争中,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伟力,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彰显。

本报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风雨同舟·团结同心特别报道》,聚焦各族群众同心协力抗击灾害,众志成城守护家园的感人故事,见证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7月2日,黔东南州榕江县,气温35℃。步入榕江县忠诚镇合约食堂,热浪蒸腾,炉火正旺。刚出锅的米饭升腾起氤氲热气,与灶台上翻滚菜肴的香气交织弥漫。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汇聚于此,洗菜、切配、翻炒、打包、装车运往救援一线……动作麻利、配合有序。汗水浸透衣衫,挂在脖颈上的毛巾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村民们将刚出锅的饭菜打包送往一线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静/摄

合约食堂后方,“一座城,一群人,一条心”的鲜红横幅格外醒目。这正是当前合约食堂的真实写照,也是连日来榕江群众最真实的感受——众志成城,共筑家园。

“7月1日,我们合约食堂送出的盒饭达到了受灾以来的峰值,超过23000份。”忠诚镇党委书记杨胜涛介绍。这个数字背后,是当地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具象化。

时间回到6月24日,榕江县城遭遇特大洪水,为保障一线救援人员的用餐,忠诚镇第一时间搭建后勤伙食保障点,把曾经的合约食堂变成给救援人员以及当地群众提供一日三餐的“大厨房”。

“请大家带上菜刀,来村委会帮忙干活。” 集结令一经发出,村民们一呼百应,纷纷奔赴保障点。从6月25日起,忠诚镇党委政府联动设置多个后勤伙食保障点,村民们自发赶来帮厨。

村民们将刚出锅的饭菜打包送往一线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静/摄

“家里有劳动力的都上了,我在这边切菜,儿子在帮忙配送盒饭到一线。”忠诚镇村民潘光艳得知保障点急需人手,提起自家菜刀就赶了过来。“能力有限出不了多少钱,那就多出些力,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榕江人民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

保障点运行初期,物资相对紧缺,村民们纷纷将家中储存的黄瓜、白菜、土豆等带到合约食堂。厨师从早炒到晚,送往一线的盒饭也是“五花八门”。随着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和爱心力量源源不断抵达,合约食堂有序开伙,一份份饱含牵挂的盒饭,正从这里源源不断运送给清淤、清障和消杀的救援人员。

“这些满载物资的车辆,同样来自四面八方。当地很多车都损坏了,如果没有外地车辆的支援,送餐就很难保障。”杨胜涛介绍,从合约食堂到救援一线,大概10公里,每天需往返三四趟,路上钉子、石头比较多,稍不注意就会爆胎,但大家从不退缩,自费更换轮胎,加好油后又出发。

一辆面包车,上千斤物资,来自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陈陆凤带着女儿自驾500多公里抵达榕江县忠诚镇。“看到榕江的灾情后,一直很揪心。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心意。”陈陆凤说,这次带的物资里面,香肠和腊肉都是自己做的。

“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毕节生活过很长时间,现在贵州有困难,我应该来帮忙。”得知榕江受灾后,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哈力克跨越4000公里抵达贵州。因为从新疆携带物资到榕江耗时耗力,他便携带20万元赶到榕江县,购买了10头牛宰杀后送到位于忠诚镇的后勤服务点,将买牛未用完的钱捐赠给慈善总会,并积极投身到合约食堂帮厨工作中。

在合约食堂外围墙壁上,每一日的物资捐赠明细表写得满满当当。从花椒两斤到猪肉1000斤,从20元到上千元不等,捐赠者从村民到政府机构,再到企业、学校等,长达数米的明细单,凝结着五湖四海的爱心,汇聚成了温暖榕江的“暖流”。

“洪水冲垮了我们的家园,但冲不垮榕江人的心。”来合约食堂帮忙的榕江群众梁英说。6月26日,梁英简单收拾完家里被水淹的房屋后,便从县城前往忠诚镇合约食堂帮忙,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帮厨,她却不觉得辛苦,看到全国各地那么多队伍支援榕江,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

天未亮,群众已在微光中为一线人员备好了早餐;夜已深,大伙仍在默默清洗堆积的锅盆,只为清晨的灶膛能再度燃起希望。从早到晚,合约食堂都忙碌不息,从早餐到中餐、晚餐,这里的保障从未间断。灶膛里跳动的火焰,映照的不仅是食物由生到熟的烹饪过程,更是各民族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至深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