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 个人中心| 无障碍| 关怀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要闻
贵州从七个方面发力 八市州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
2024-09-24 09:17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9月19日,省民宗委组织全省8个市(州)50个县(市、区),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签订《贵州省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合作协议》。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荣出席,签约仪式由毕节市民宗委主任沈允主持。

    乌江流域涵盖我省8个市(州)50个县(市、区),流域各地一水相连、地缘相近、血脉相亲、人文相融、商贸相通,是我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多彩文化区,是我省融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新发展格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是展示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窗口。

    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交流合作,共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民族团结进步新经验、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经协商一致,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8个市(州)50个县(市、区)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江流域示范带。

    参与方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工作领域紧密型实质性的区域合作,在全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工作方面探索新举措、创造新经验、形成新典型,以区域联建的生动实践、创新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新篇章凝聚强大力量。

    参与方将从七个方面发力推动联创共建:一是共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联合举办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大力开展宣传宣讲,深化党员干部教育,提高开展工作能力水平。加强国民教育交流合作,每年组织各族干部群众相互参观学习,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转变为自觉行为。二是共同推进乌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共同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深化产业协作,合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合作开展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提升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引导各族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增强“五个认同”。三是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合作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重大基础性问题和实践路径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的理论研究阐释成果。合作开展乌江流域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史实挖掘整理,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合作开展赛、会、展、节等文体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共同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合作开展挖掘、整理、汇集、展示红军长征在乌江流域的重要文物史料,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教育,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拓展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方式和途径,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五是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联合开展共建活动,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调研、研讨、交流,促进联创共建成员单位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互进互促,提升创建工作水平。联合开展工作宣传,通过传统媒介和“网、端、微、屏”等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共同推广创建工作成果经验,扩大示范带建设影响力。六是共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护者、宣传者、践行者。共同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建设一批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共同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七是共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联创共建区域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形成密切配合、共同会商、相互交流、共创平安的工作格局。

    为保障联创共建机制得到全面落实,参与方建立了轮流主办机制、协调沟通机制、对接落实机制和协商完善工作机制,按流域自上而下流经地为序,由沿线市(州)轮流作为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轮值东道主”,每年围绕1个主题举办1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会议,开展观摩学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交流活动。

    今年由毕节市民宗委担任东道主,以“同饮乌江水·命运紧相连”为主题,协调8个市(州)50个县(市、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交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