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站 | 贵州省政府网站 | 个人中心| 无障碍| 关怀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要闻
黔东南州打造“四个体系”探索民族特色村寨 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3-02-13 15:37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黔东南州拥有536个民族特色村寨,(其中:国家级126个,占全国总数7.6%;省级410个,占全省总数30.8%),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民族文化风情浓郁,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近年来,黔东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贵州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立一体推进、高效保护、活态传承、融合利用四大体系,为创新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黔东南模式。

  一、建立一体推进体系。一是一盘棋推。坚持“一盘棋”高位推进,州人民政府分管副州长定期调度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州民宗、财政、发改、农业、住建、文广、乡村振兴等部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各县(市)政府抓好项目实施,构建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出台《中共黔东南州委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黔东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州、县(市)分别设立民族专项资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一张图推。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纳入我州“十四五”相关规划中,结合我州各项目标任务,把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项目、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等衔接起来,整合推进。在2022年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州民宗委全年向上争取民族村寨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凯里青曼、雷山格头、丹寨清江、从江占里、施秉高碑等村寨里特色民宿建设,鼓楼、风雨桥等特色民族文化设施修缮保护工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效果凸显。三是一项目推。制定黔东南州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每年至少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力争到2025年,共建设100个民族特色村寨示范点。按照“重点打造一批、扶持建设一批、规划保护一批”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传统民居保护、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特色产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二、建立高效保护体系。一是法律保护。建立立法保护机制,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全国首例将检察公益诉讼守护民族特色村寨内容写进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开展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行政公益诉讼,靠前开展司法服务;积极探索“民族自治+全民共治”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民歌调解、合约管理等有效治理经验。二是重点保护。根据“区域连片、特点鲜明、风情浓郁”“地域相连、特色相近、文化包容”的要求和“串点连线、成片发展”的思路,重点以从江高铁站至榕江高铁站为互通点,开发1条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线路;以黎平肇兴为核心,开发环月亮山苗族风情旅居、环都柳江侗族风情旅居2条旅游精品线路,整体推动旅游线路周边特色村寨集中连片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三是智慧保护。依托“互联网+村寨”模式,率先启动黔东南民族村寨文化云平台数据库建设工程,建设“原生态黔东南”云平台。详细整理村寨概括、民族节庆、旅游线路等板块内容,实现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民族文化资料的高效存储及检索功能。同时,提供国内研究黔东南苗族、侗族等九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调研报告、村落族谱等资料,成为国内首家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原生态黔东南”云平台经验做法,得到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在从江县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并写入国家民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研究报告》。

  三、建立活态传承体系。一是建好传承阵地。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修缮提升、强化功能,活化利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多样化、集中展示传承民族歌舞及苗绣、银饰、刺绣等民族特色产品和技艺,不断增强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截至目前,建成以雷山县朗德徒陌制染非遗传习基地、三穗县寨头苗族刺绣培训基地、黎平县吴文美侗歌培训基地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160家,居全省之首。二是育好传承主体。依托“名人才”培育工程,加强与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等方式,培养名歌师、名绣娘、名银匠、名技师等一批民族技艺传承人才,积极实施“绣娘进高校、学子进苗寨”人才专项培育,每年培训绣娘1000人以上。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厚植传承理念,培养传承人才。依托文化特色突出的村寨,积极发动群众组建小黄侗族大歌队、岜沙火枪表演队等民间团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演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整合资源多样化培育打造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立足民族传统技艺,培育形成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麻江县河坝靓丽瑶族文化产品旅游开发基地等一批文化传承主体。三是抓好传承载体。率先在全省探索打造“旅游+民族团结”创建升级版,将景区景点打造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已建成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岜沙苗寨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态”教育基地17个。在民族特色村寨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探索以建设“民族团结食堂”为载体,推动各民族交融互嵌的新形态,打造“合约食堂”升级版。在倡导移风易俗,狠抓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将规范办酒席、平价食堂和励志超市等文化交流场合合为一体,实现“一治二增三减四好五心”的社会治理效果。在2023年《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建设40个民族团结食堂”纳入“十件民生实事”。

  四、建立融合利用体系。一是与传统农耕融合。把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与传统农耕深度融合,以农耕劳作、自然科普、农耕文化展示为重点,实施传统村落农耕体验项目,建设农耕文化传承基地,打造农耕文化区域品牌,着力推动民族村寨古朴民风民俗和传统农耕文明双重保护传承。比如,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围绕绿色农业成功打造“牛耕部落”,并被列入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又如,从江县加榜乡融合民族特色村寨和梯田生态资源,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加榜梯田稻鱼鸭休闲农业示范区。二是与乡村旅游融合。把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探索“民族特色村镇+生态+民族文化+旅游+N”模式,在交通条件好、代表性强的村寨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创意化乡村旅游,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助推乡村振兴。特别是“西江千户苗寨模式”,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抓手,带动了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歌舞演艺业、特色农产品和民族特色餐饮业等产业的发展,创立了立足民族文化发展经济,文化经济反哺民族村寨和富裕村民的“开发-反哺”模式,使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传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成功模式被其他地区和村寨广泛借鉴和运用,促使乡村文化旅游成为全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全州涌现出醉美肇兴、神韵黄岗、民俗纪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寨。三是与生态康养融合。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黔东南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机遇,围绕生态旅游康养区建设,挖掘精品旅游线路,融合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瑶浴康养等进行一体打造,推进“生态山居”民宿公共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剑河温泉、从江瑶浴、施秉都市森林等一批康养品牌,打造施秉“务观山居”、雷山“龙塘山房”、榕江“月亮山居”等民宿康养示范点。四是与研学体验融合。把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与研学体验深度融合,深挖民族村寨研学体验项目,依托民族特色村寨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工匠技艺,重点打造以文化传承、研学教育、实践教育、亲子教育、学生研学为一体的研学体验教育示范点,开创集农旅、体旅、非遗、民族学、民族建筑五个大项目为一体的研学课程,实现“寓教于游”“寓学于游”“以学促保”。比如,榕江县大利村成功打造以建筑写生为主的研学旅游基地;雷山县麻料村以“银饰锻造”为研学示范,打造“天下第一银匠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