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培养和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一、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引领。一是深入开展政策宣讲。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深入基层一线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精神,紧扣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以及法律法规、惠民政策、乡风文明等内容,强化农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切实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2022年10月中旬,全州各级各类宣讲队伍开展宣讲5.6万余场(次),受众人数210余万人次。二是强化法制宣传。全州创建5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各项措施在城乡基层落地生根。深挖村“两委”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长、中共党员等乡土人才资源,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以“线上+线下”培训的形式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防范非法集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基础法律知识的培训。9月—10月开展法治宣传15余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全州2234个村(含农村社区)党组织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暨“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持续抓好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州1767个驻村工作队帮助化解矛盾纠纷9408起,指导完善《村规民约》1779份(次)。
二、选树典型,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提升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一是选树先进典型。弘扬榜样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目前,黔东南州有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共2132个,模范集体232个,模范个人816名。今年以来,全州有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人荣登“贵州好人榜”,吴水根等5例(6人)获第八届贵州省道德模范候选人,通过选树一批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祖国好·家乡美”“文化进万家”“童心向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入心入脑。今年以来,开展青年大学习22期,206万余人次参与,开展“红领巾爱学习”18期,35万余人次参与。
三、健全机制,开展专项行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合约食堂”促进乡风文明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一约四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各县(市)根据《贵州省深化“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细化方案。目前,全州建立红白理事会2232个、村(居)民议事会2206个、道德评议会2156个。二是开展“推普兴乡”行动。将国家通用语言与职业技能、实用技能、产业技能、民族文化传承等培训同步开展,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因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导致的掌握政策难、沟通交流难、学习技能难等问题。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州开展“推普兴乡”集中办班11期,共培训532人;共开展60场“双语”宣讲活动,培训2428人次;通过21个村/社区点双语广播,共培训24849人次。三是推行“民族团结食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食堂”为抓手,开展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活动。建设一批“让外出务工者安心,让留守人员暖心,让村支两委省心,让党委政府放心”的民族团结食堂示范典型,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文化阵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一是筑牢实践阵地。统筹整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有针对的根据群众的喜好,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出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截止9月底,全州共组织举办送文化下乡、群众文化活动1400余场,共有1370余万人次参与。二是引导节庆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赋予民族传统节庆新的时代内容,创新呈现载体,让民族传统节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黔东南州各县(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中国第五个农民丰收节活动,截至10月底,全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376场。三是营造文明氛围。引导村民坚定文化自信,积极营造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州共命名“最美家庭”108户、“好妈妈”46人、“好爸爸”37人、“好孩子”39人;开展为民办实事志愿服务70325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68853次,开展卫生家庭评比121132户。